banner

【转载】俞敏洪:永恒的敬畏

新东方集团 | 2011-02-11

编者按:敬畏永恒意味着能保留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中国人从来没有对永恒的敬畏,因此没有真正的信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不折腾那样,中国人不能再折腾了。我们应该为永恒做点儿事,尤其在教育方面。120日,新东方集团通过官方博客,发布了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201087日在品牌中国开幕式上的演讲实录。以下为演讲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一个国家的实力,抛开政治形态,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第一个是企业品牌,经济品牌,第二个就是教育品牌,一个民族的教育质量。

如果提任何一个国家,两个方面都有不错的品牌,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国家。比如:我们想美国能够想到美国的很多企业品牌,苹果、微软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品牌,我们同时也能想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我们想英国、想德国,想任何一个比较先进发达的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我们基本上都会想到经济品牌和教育品牌。我们有时候会用一个商品的名称或是一个大学来代替这个国家,比如说我们想到三星的时候,其实三星已经代表了韩国形象,我们想到索尼的时候,索尼也代表了日本形象,同时我们想日本的时候还可以想到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那么目前在中国怎样呢?刚才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也说了,中国的企业品牌其实还没有树立起来,中国制造了很多很多年。因为我出国比较多,所以这个体会极其深刻,在国外走到什么商店都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是,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有品牌、有质量的东西。

我曾经在国外见到一个老外买老虎钳,日本产的老虎钳是20美元一把,中国产的老虎钳是1.5美元一把,那个老外买的是中国产的老虎钳。我问他为什么要买中国产的,回答不是品牌的原因,而是说反正很便宜,用坏了再买一把都合算,所以就买中国产的。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质量是否同等,但是,即使在质量同等的前提下,中国制造的东西,连一把老虎钳也只能卖出别人1/10不到的价钱。原因就是中国过去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制造,却很少去讲究品牌的建立,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

我们讲中国创造讲了很多年,但是中国创造的东西很难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牌子,比如联想、海尔等,但在世界级别的电器商场和电脑商店中,看到这些厂家制造的产品的机会依然非常少,而更多看到的是日本电器商的产品。也就是说中国整体在世界经济竞争实力方面还非常落后。中国已经有不少企业晋升于世界500强,但以2009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来看也只有联想集团。那么,国有企业跻身到世界500强不是靠技术,也不是靠市场,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垄断、靠的是资源集中。垄断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到一起来,集中到一起就做大了,但是并不一定做强了,所以跟品牌几乎没有关系。当然,这种资源集中并不一定说不好,但集中并不等于品牌的提升。比如说中国移动,原则上不应该算是一个品牌,它只是一个大公司而已。

从教育方面来说,大家马上可以想到我们有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等。北大是我的母校,所以我很为这些大学感到骄傲,它们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但是放到世界上去,除了极个别的排名,比如说《泰晤士报》与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联合进行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清华总排名为世界第49位,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50名,其他就很难进入前100名。当然我是反对大学排名的,那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既然有人在排,我们就应该争取到前面去。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教育在世界上还没有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教育提了无数次要做一流大学,并且中国大学的入学人数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只是数量的增长,中国大学生只有量,还没有质,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质量上的提高。中国大学在过去几年有了很多的扩招和合并,目的是为了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新校园的建设带来的好处是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但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品牌模糊化,中国大学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首先是外表的同质,外表的同质是现在大学新造的校园,几乎分辨不出来这是哪一所大学。我去过中国400多所大学,每个大学的建筑物外表几乎都是一样的,内在质量是不是一样我不知道,但好像都不是为了几百年之后还存在而造的。另外一个同质就是品牌的模糊化,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既非研究性大学、也非教学性大学,也非技术性大学,而是模糊大学。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的大学大而无当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大学在地理上和思想上的中断。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大学在搬家的同时,把校园的传统一锅全部端掉了,以至于现在你想起南京大学的时候,已经不太敢去想南京大学就是在南京城中鼓楼那个地方的老校园了,那只是南京大学的一小部分了,南京大学分布在长江北面和南面,以至于哪个校园是南京大学都很难看出来。北大、清华没有把主校园给搬走,算是学生的一种幸福吧。中国大量的大学从形象上来说,都把历史给割断了,比如百年大学里的树只有几年之大,大家都知道一个校园有百年的老树,也是教育的根基之一。校园没有大树,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学生没有办法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感觉了。

中国的教育要有品牌、要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就像做人一样,一个人要让别人相信你,绝对不是做一两件事情别人就能相信你的。你要取得别人的信任,有的时候要用半辈子或是用一辈子,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是从信任开始,慢慢地对你这个人的人品、人格产生信心。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产生了充分的信心,你就完成了个人品牌的建设。刚才艾丰主席用了三个,从信任、信心到信仰。对于大学来说,几十年、上百年才能让人们产生三个。教育背后提供的质量和品质,绝对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事情。

未来中国要有可持续教育发展和教育品牌的话,中国教育目前的现状必须改变。中国的教育现在太单一了,其目的不是为了教育,是为了升学。所有的家长和学校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孩子上小学的目的是为了上最好的初中,上最好的初中的目的是为了上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高中的目的是为了上最好的大学。至于说最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定义到底是什么,大家都不管,也没有人去定义。大学到底培养什么人才?上完了大学到底干什么?也没有人去定义。所以就出现了一代又一代人,上完了大学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技术用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行政化,直接导致了各级教育领导不再对教育本身负责,而是对自己的官位负责,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直接导致了教育不需要用终生的责任和使命去承担,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化。至于教育的精华所在,独立之个性、自由之思想、精神之昂扬的教育,在中国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也基本上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中不复存在。原则上对科学的研究应该从小学开始一直延伸到大学,对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励和发展也必须这样,但是中国的教育除了死记硬背就没有了别的东西。中国教育要开始改革,必须首先从教育的目的开始。

在教育的发展中有两个字要同时进行,一个叫变,一个叫不变。变的是什么?这个世界永远在变,这个世界的知识、信息永远在变,所以教育必须跟上世界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和信息的变化,教育甚至必须超前于时代,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大家知道很多变革,都是由教育引起的,包括现代的信息革命,都是由教育开始的,是从大学校园开始的。中国的教育常常是落后于时代的,比如说清朝的科举制度。在康熙的时候,实际上西方的知识和学术已经过来了,康熙大帝本身对科学研究就富有热情,但非常可惜的是却始终保持了僵化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太片面,对现代化的知识无动于衷,最后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清朝的毁灭,清朝的毁灭不仅仅来自于统治的落后,也来自于知识更新的落后。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感到教育必须不断地改变。但是,教育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东西,在教育的发展上哪些东西不能变呢?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独立个性的培养、自由思想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人的品格的培养,都应该是教育中永恒不变的内容。如果有任何的一个教育机构能够把这变与不变的真正内涵结合起来,百年以后中国就有希望出现世界品牌的大学、中学或是小学,就会有更多学校晋升于全世界前50位大学之内。现在教育发展的方向想要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和一流教育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

怎么成为一流?这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要建设中国教育品牌的话,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从观念上要对永恒产生尊敬。中国人从来没有对永恒的敬畏,因此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其实对永恒的敬畏就意味着能够保留这个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剑桥大学有800多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有37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中国拥有号称上千年以上的教育机构,比如说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你去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旅游景点,没有任何的教育活动延续在里面。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最优秀的最久的教育机构,但是中国也是破坏最优秀的教育机构最多的一个民族,这是非常可惜的。我读过一个故事,讲埃及的金字塔边上原来有一个方尖碑,那个方尖碑的建造时间是450年。埃及的方尖碑是把一座山砍成了一个方尖碑。砍的时间是多少呢?40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砍下去。有人就问为什么这么做呢?埃及人回答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在为永恒建造某种东西,我们有必要匆匆忙忙吗?所以现在中国人民真的到了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再折腾了。我们应该到了不管哪一个方面都应该为永恒做点儿事情的时候了,尤其在教育方面为永恒做点儿事情。

第二,我想呼吁的是什么呢?中国教育的品牌建设不能从嘴巴入手,包括企业品牌的建设,应该从制度入手。首先,制度应该有一种信任,信任来源于对民间力量的信任。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开始,刚开始也是不信任的,个体户不断地被打压,但是后来民营企业起来了,证明了这种信任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好处的。中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必须两条腿走路,对公立教育不断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民间教育的投入,也就是私立教育的投入和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嘴巴上的,而是体制上的。中国在过去也有很多著名的私立大学,现在依然是中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比如说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在解放前都是私立大学。这种信任的建立,我把它叫做制度信任而不是人的信任,人是会变的,但是制度一旦确立下来就会有所保障。中国对于教育和企业的制度信任做得还不够。做够了,中国人民的教育和企业才能真正拥有百年以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只要放手让人民去干,迎来的永远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人民的信任;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以及制度对人民的保护。

这样的话,在未来中国我们就能看到中国企业品牌和教育品牌的真正希望!

谢谢大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