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医保控费的国际经验--中日医疗体系比较研究

信璞投资 实习生杨昊 | 2022-03-11

前言

2018年以来,医保控费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集采和降价一次次地警告我们,像美国那样用近乎无尽的财政资金支持医药行业发展的逻辑不适用于中国。而中日同为社保为主的医疗支付体系,日本也曾经历与目前中国类似的医保控费阶段,且两国在人口结构、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上应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尝试以日本为鉴,力图用大量的真实数据和事实资料还原日本和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并分析医保控费政策下对医药行业带来的影响,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本文也整理了资本市场关于中日医疗体系的四点“迷思”,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l  医生资源稀缺推高日本医疗服务定价,这与我国“腾笼换鸟”的政策类似

日本每千人医生数为2.5人,我国为2.77人,均低于OECD均值3.6人,在中日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生成为最稀缺资源。稀缺性要求高定价,日本尽管在医保控费制度下,药品和材料价格大幅缩减,但是与人工服务紧密相关的项目价格却大幅上涨,例如手术的均价,从1999年到2019年翻了一倍之多。这与我国目前推行的“腾笼换鸟”——降低药价与耗材价格而调升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要求一致。这也提醒我们,在分析中日医疗市场利益格局时,不能忽视医生群体。

 

l  弥合不断拉大的代际、城乡差距是中日医保制度设计共同面临的挑战

日本与我国类似,分为职工和居民两套医保制度,该制度下,职工医保基本可以实现现收现付、收支平衡,但是居民医保支付能力则难以依靠自身维持,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目前日本财政补贴占医保基金的比为29%,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为12%;中国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3%8.93%。且中日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为老人的医疗设计了“后期高龄者计划”,由年轻人和财政分别承担老人30%40%的医疗费用。为了弥合代际差异,我国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合并可能是大势所趋。

 

l  我国2018年以来的医保控费政策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了顶层设计,只是当时囿于利益平衡而未能真正实施;而随着医保局的强势出现,这种利益格局正在改变

重点关注2008年医改协调小组提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2018年医改提出的国家集采、国家谈判、成立统一的医改权利机构、改革药品和服务价格等等政策在这版征求意见稿中都有体现,说明改革者很早就明确了改革思路。但是为了平衡当时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医保控费的设想基本落空,医改继续由卫计委主导。而随着三明由医保和财政部门主导的医改模式得到认可,呼吁医保控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目前的医改思路基本上继承自08版征求意见稿,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医保财政控费的需要正在达成新的平衡。

 

l  参考日本和三明,我国医保控费政策下,药品行业规模很可能在比较长一段时期内“零增长”

    日本在开启医保控费、药价改革制度后,96-06年日本制药业产值实现“零增长”,过低的药价造就日本制药行业长达十年的“寒冬”,并迫使大批制药企业转向美国等其他市场“出海”。三明自2012年实施医改政策后,药品市场规模也12-19年也保持“冻结”状态。类比日本和三明,我国在目前的集采高压态势和“总量控制”的要求下,很有可能未来药品市场规模难迎增长,目前药品市场2万亿的规模已是天花板。国内盘子难以做大,制药公司的机会在于结构性增长和寻找其他市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