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克虏伯的钢铁》

信璞投资 小熊 | 2013-04-16
克虏伯这种德国公司更具历史感,但是遗憾的是克虏伯公司在历史传承中最终被传统所束缚。

寒假里慢慢看完了《克虏伯的钢铁》最后的部分,我对于这家世界钢铁公司的鼻祖的历史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想和体会。

克虏伯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荣辱与共。克虏伯在19世纪早期就开始专注钢铁工艺研究生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潮流。克虏伯家族真正的第一代掌门人可以从阿尔弗雷德开始,阿尔弗雷德继承了父亲没有完成的钢铁梦想,经过艰苦努力试制成功了铸钢大炮。从书中我知道在19世纪初期到中期,欧洲铸钢生产工艺的领头羊是英国的谢菲尔德地区,为此阿尔弗雷德专门跑到英国去学习。当然阿尔弗雷德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技术上的突破,也得益于当时的大环境。

德意志当时还是个松散邦联,而普鲁士的军事崛起以及后来的德意志统一战争,为铸钢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克虏伯为普鲁士提供铸钢大炮,用于普奥战争,这是克虏伯大炮第一次大规模用于实战,但是真正让克虏伯大炮扬名世界的是普法战争。普法战争是德国统一的重要象征,也是德国正式崛起的标志,而克虏伯和德意志的关联从此不可分离。德国皇帝和克虏伯家族的亲密关系也使得克虏伯公司成为了德国的国民企业。

当然军事斗争不是产品需求的根本原因,更为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工业化进程使得钢材成为革命性的材料,克虏伯公司向当时工业化初期的美国提供铸钢铁轨,为美国19世纪中期的铁路大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克虏伯铸钢大炮的成功,彻底宣告了青铜大炮的落伍,也代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替代升级。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一开始克虏伯就重视员工福利制度的建立,克虏伯为工人提供完善的保险、医疗等服务、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宿,克虏伯把工人视作宝贵的财富,书中一个细节是克虏伯的夫人伯莎会不辞辛劳地看望每一位年长的克虏伯工人,克虏伯工人也把自己看成是克虏伯人,这种对于公司的认同感甚至是世代延续的。克虏伯的总部位于鲁尔区的埃森,可以说是克虏伯建立了这座城市。克虏伯在埃森不仅建立工厂,还要为员工建设生活社区,包括医院、教堂、学校等生活设施,这座小城在19世纪里发展成为10万人规模的工业城市。

克虏伯公司后来的重要发展节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这也是德国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克虏伯公司成为德意志帝国的武器库,成为德国扩张战略的重要支柱。克虏伯公司从生产铸钢产品发家,真正壮大是由于生产各种军火,二战时期克虏伯公司实际上是德国的综合军火库,产品种类几乎涵盖了各种武器门类。

但是,纳粹的覆灭也意味着克虏伯公司在二战时期的畸形发展注定要回归到原点。克虏伯公司和国家这种特殊联系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好处是,在战争期间,克虏伯公司接到国家大量战争订单,在二战时期,克虏伯公司利用国家机器奴役大量战俘、犹太难民,坏处是,克虏伯公司作为家族企业,其发展受到国家走向的强烈影响,纳粹将克虏伯这个名字神化,希特勒颁布的《克虏伯法》规定克虏伯公司的所有权只集中于一个克虏伯,克虏伯公司不像一个公司,反倒像一个王朝,公司治理结构始终落后于现代企业。

二战结束后克虏伯公司的掌门人阿尔弗里德虽然被判有罪,不过后来出狱后迅速东山再起。二战结束后德国的潜在生产能力由于军事扩张,实际上已经翻番,军事生产能力转变为民用生产,克虏伯的各项生产指标开始大幅度上升,成为世界十大工业集团之一,但是克虏伯公司面临极大的隐忧。

首先是公司治理,克虏伯公司长期以来是单一制家族企业,所有人只有一个克虏伯,继任者也只可能是克虏伯。阿尔弗里德的儿子注定没有能力接掌企业,克虏伯家族的传奇注定要终结,这跟王朝兴替一样的道理。

其次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融资渠道只有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形势不好时急剧恶化,在1960年代,克虏伯在大环境不好之时,仍然在购买矿产、土地,最终导致克虏伯集团在1967年走到终点,这是克虏伯集团作为个人独资家族企业的终结,克虏伯公司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读完这部克虏伯公司的兴衰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完善工人福利制度下的工业精神以及在严谨踏实的学徒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忘我工作、继承传统的克虏伯人。书中作者说,克虏伯这种德国公司更具历史感,但是遗憾的是克虏伯公司在历史传承中最终被传统所束缚。书中也提到60年代时克虏伯公司的员工和当年的老克虏伯人相比,克虏伯的认同感已经下降很多,是好是坏,可能难以定论吧。

评论(0)